牛肉是我國最為重要的肉類產品之一,尤其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(qū)最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。牛遺傳育種科技創(chuàng)新團隊長期從事肉牛和兼用牛遺傳育種工作,一做就是70余年。團隊現有成員8人,是一個年齡、學歷、專業(yè)結構合理,充滿活力的創(chuàng)新團隊。團隊聚焦“三個面向”,踐行“三創(chuàng)一體”,承擔了國家肉牛遺傳評估中心工作,育成的華西牛新品種主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圍繞產業(yè)需求 全面突破大動物育種
團隊始終圍繞國家產業(yè)需求開展科研攻關。上世紀70-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業(yè)機械化的推廣,國內傳統(tǒng)耕牛逐步轉為肉用或乳肉兼用方向。但彼時我國本土品種未經過系統(tǒng)選育,肉用、乳用性能差,引進了大量國外優(yōu)秀品種進行改良。團隊三代育種人分別于2001年和2021年培育了對我國養(yǎng)牛業(yè)具有重要貢獻的中國西門塔爾牛和優(yōu)質高效專門化肉牛新品種華西牛,兩個品種的凍精市場占有率達48%,為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奠定了種質基礎。
圖1 自主培育中國西門塔爾牛
圖2 專門化肉牛新品種華西牛
發(fā)揮榜樣力量 傳承科學精神
從事肉牛育種是艱苦的,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。在華西牛培育早期,每逢草原春暖花開,團隊首席李俊雅就要帶隊去烏拉蓋,一待就是三四個月。那時,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科研團隊,乘長途汽車到內蒙古后,下車人扛著設備,要走上幾公里,幸運時碰到趕馬車的牧民可以搭車去下一個牧場。在他的影響帶領下,團隊成員不辭辛苦、加班加點,有時開展性能測定一干就是連續(xù)20余天,團隊精神已經融入了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血液。
圖3 肉牛遺傳性狀測定工作
圖4 肉牛體重數據收集
突破育種核心技術 助力肉牛群體改良
團隊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國家肉牛育種數據庫,涵蓋我國32個肉牛品種的100萬余條數據,連續(xù)12年發(fā)布《國家肉牛遺傳評估概要》指導我國肉牛育種。國內率先建立了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,研發(fā)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基因組育種值估計新方法,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成果獲得中華農業(yè)科技獎一等獎。發(fā)明了國內首款肉牛育種Cattle110K芯片,打破了對國外商用芯片的依賴。該技術體系大幅提升了肉牛育種效率,加速了華西牛新品種的培育。華西牛累計推廣種公牛850余頭,推廣凍精1600余萬劑。經“華西?!备牧己蟮挠逝3鰴谥仄骄嵘?4 kg,養(yǎng)殖戶平均每頭??稍霎a1100元左右。報告顯示,華西牛近三年累計獲得經濟效益約92.5億元。
水滴石穿 金石可鏤
團隊將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為指引,面向我國肉牛產業(yè)重大需求和技術瓶頸,持續(xù)攻堅克難,在產業(yè)中發(fā)揮更為強大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。
圖6 團隊首席李俊雅(右2)深入基層農戶調查
牛遺傳育種科研團隊團隊合影